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博論想法:C-SAT的發展(更新)

電腦化交替性注意力測驗(Computerized Switching Attention Test, C-SAT)之發展

為何發展C-SAT?
希望能解決目前常用交替性注意力測驗,如: Trail making test-B、SDMT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之缺點。其缺點包含下列三項:一、視覺動作能力要求高。如: Trail making test-B須倚賴視覺追視(visual tracking)以完成測驗。另外,SDMT也須使用跳視(saccade)的能力來完成測驗。二、使用英文字母,文化適用性弱。如: Trail making test-B使用英文字母,受試者須熟悉英文字母的順序才可完成測驗。三、測驗內容複雜,導致測驗時間長。如: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須受試者自己找尋分類規則,較為複雜,故須25-30分鐘完成,對個案的體力和耐心而言是一大考驗。

研究目的:
故本研究之目的為發展一個視覺動作能力要求低、文化適用性高且測驗內容簡單的交替性注意力測驗。另外,因為電腦化測驗有減少人為疏失、自動記錄個案分數及隨機出題避免練習效應等優點,故本研究欲發展之交替性注意力測驗將以電腦化呈現。

C-SAT設計原理:來自Switching Costs實驗典範。根據其實驗結果,交替刺激的反應時間多於純粹刺激的反應時間。
參考Rogers & Monsell在1995年提出的switching costs實驗:判斷刺激是否為小於5的數字或判斷刺激是否為子音,及交替出現上述二項刺激再各自判斷。

測驗內容:
1. 先各自呈現二個簡單的cognitive tasks(圓形按是,非圓形按不是;綠色按是,非綠色按不是),再交替出現上述二個cognitive tasks(形狀,顏色刺激交替出現,看到形狀依據第一個規則作答,看到顏色則依據第二個規則作答)

2. 分為基本版和進階版。基本版是一次只出現一個認知特徵(形狀或顏色),進階版是一次出現二個認知特徵(同時含有形狀和顏色)
*最初參考的是the PEBL switcher task,刺激含有3個認知特徵(形狀/顏色/字母)。
目前C-SAT的設計將刺激簡化為1個和2個認知特徵,再根據switching costs實驗的想法設計測驗。

目前已發展的電腦化交替性注意力測驗有那些缺點:
(1) PEBL Switcher task: 使用字母,也需要visual tracking
(2) NIH 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 Test (DCCS): 以配對的方式評估,有「形狀」和「顏色」二種規則。然而,DCCS的顏色只有二種(白色和橘色),若以配對的方式,橘色似乎較吸引目光。即使規則是形狀,受試者可能因為顏色的反差想選擇一樣顏色(橘色)的刺激。

以下圖舉例來說,如規則是形狀,要選擇一樣形狀的圖形(月亮),如規則是顏色,要選擇一樣顏色的圖形(太陽)。
 














1 則留言:

  1. 宜凸顯
    1.為何須要發展此測驗?且須跟研究目的呼應。
    2.新測驗的設計原理

    您的期待「期望可以此測驗的結果印證理論(一個認知特徵)/發展理論(二個認知特徵),並比較不同疾病族群的交替性注意力。」似未能與前面的背景介紹呼應(連貫)。所以難以瞭解為何有這些期待?價值何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