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C-SDMT的設計或許可再修改(更新)


目前C-SDMT的設計如上圖。
最近施測遇到二位個案,在聽了示範說明後,仍無法理解規則。
他們以為中間的符號是要對應符號上面的數字!
後來我引導的方式是請他們先找表格中與中間符號相同的符號,
然後再看符號下方的數字,
可能中間符號跟上面的表格太近了吧,
會引導人選擇中間符號上方的數字。
這二位個案當中,一位個案的MMSE偏低,但她最終可以自我修正,依據正確的規則作答,只是速度較慢。而另一位MMSE較高的個案反而在教導且正確回答幾次後,依然選擇符號上方數字!可能規則還不是很確定吧,然後一恍神後就答錯了!可見MMSE的分數高低不見得影響規則的理解。另外,我覺得跟年紀也沒有關係,因為測了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公,阿公是可以正確理解測驗的規則。我也曾找一位7歲小朋友測試,小朋友對於示範的說明還蠻能接受的,也可正確作答。或許跟IQ有關?

不過恭宏所測的個案中並沒有發生這種狀況,或許這樣的個案還是少數。

但如果未來要修改,或許會試著把上面的對應表格變小一些,然後把中間符號下移一些(遠離上方對應表),之後再把畫面分成三個區域,以顏色區分中間符號、對應表和數字鍵盤。

而初步估計原始版SDMT和C-SDMT應用於31位中風個案的隨機測量誤差,原始版SDMT還是較差些,MDC%大概33%吧,C-SDMT大概27-28%。再測信度二者都還不錯,ICC都有0.95。練習效應的部份以effect size(ES)來估計,原始版SDMT的ES為0.08,C-SDMT略大一些(ES=0.10),其實都小於0.2,算是可忽略吧!原始版SDMT的ES數值略小的原因為其baseline分數的SD比C-SDMT的大(16.1>12.8),而二者的mean difference都差不多,約1.3-1.4。

目前還須累積個案(至少再20位個案),然後再依據統計分析的結果思考之後是否須改良。

8 則留言:

  1. 應有練習題,不是嗎?
    或許顏色(底色)可改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練習題,此個案做了二回合,共10題。模擬測驗的時候其實都答對,但休息20秒後,做正式測驗時可能有點恍神了,好像對規則又不確定了。

      刪除
  2. 造成練習效應的原因只有一種!?
    數值多少!?

    回覆刪除
    回覆
    1. 目前以ES估計二工具的練習效應,發現皆小於0.2,故二工具之練習效應皆可忽略。已更新部落格內容。

      刪除
  3. MDC% 有點偏高,或可考量增加施測次數(如3次),以期降低 MDC%。
    另外,我們目前有在 schizo 執行 C-SDMT 計畫嗎?
    Skype 聊一下。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之前寫了桃療的院內計畫和IRB,目前還要跟那邊確定進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