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關於國外博士後生活

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對夫妻朋友在國外的博士後生活。
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
然而雖然辛苦,也是為了理想而打拼!

漂泊人生之—博士後的美麗與哀愁

“博士後”,一個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的工作,也是蔡博過去三年的職業,
這個讓人困惑的中文名稱應該是從英文”Postdoctoral Fellow”直譯過來的。

我個人的理解是,在歐美,其實並不像亞洲那麼崇尚追求文憑,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尤其是拿博士學位),很大一部分是想要繼續從事研究工作,
而在歐美,要拿到博士學位雖然關卡很多,不是那麼容易(資格考不過是有一定的比例),
但是並不像台灣為了衝學校排名,以發表國際期刊來計算點數做為畢業資格般變態。

我想在歐美的概念裡,一個博士,就是養成他對自身專業領域知識的掌握,
以期能在未來投入研究,有所貢獻。
並沒有要求一畢業就要像個教授一般,可以立馬寫計畫、拿funding、paper一篇篇發,
所以才有”博士後”這個職業的存在,訓練博士畢業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替未來投入教職研究體系做準備。

白話文來講,就是博士後大概就是
”博士畢業以後,在找到位置可以蹲之前的過渡修練期啦!
但是,這個理想,在遇上大批變態亞洲人後,
就變成了辛酸的知識與勞力同時都很密集的血汗工廠…
別的行業是行行出狀元,但在博士後這一行卻處處是狀元,
在這裡遇到的大陸人,哪個不是鄉裡的狀元就是省裡的狀元,強手一大堆,
遇到的台灣人”建中+台大”的比例高得嚇人,
卻為了理想、前途,一起苦哈哈地來過漂泊人生哪~

怎麼說是苦哈哈呢? 在美國養一個有即戰力的博士後比養一個博士生要便宜一半,
博士生大多拿獎學金,除了要給生活費還要幫他繳高額學費,
(長春藤一年學費少說也要$45,000)
博士後只要給基本生活費就好,生活費的標準依各地方的living cost調整,
range大約在$28,000~$45,000/年左右,而且博士後的薪水大部分是跟著計劃支付,
倘若計畫中止或被砍,老闆又不願意想辦法找錢或是小咖老闆找不出錢,
那就立馬沒頭路,得跑路了…

薪水扣掉稅金,每個月實際拿到的錢不過就$2000上下吧,
在波士頓這裡,隨便一個一房一廳都要$1,500起跳,
還不包含電費、網路費,外食價格之高就更不用提了,
所以我們這些年過三十的中年人,也只能找三房或兩房的公寓一起分租,
撿二手家具,過著青春洋溢的宿舍生活(誤),
努力的記帳,把攢下來的錢存起來,以備下一次漂泊或是回家機票之用。
(P.S.是說我現在的願望只是可以自己住+能有一個完整的冰箱 XD)

雖說在履歷上加一筆哈佛、MIT的光環看起來很美麗,
但是我們都知道,真正想跳的高,必須是實際的研究成果,
所以博士後看似不用打卡,卻24hr都在工作,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創造最多的產出,
下班、周末都在做事,走路在想研究、洗澡在想研究、連大便也在想…
因為接下來能跳多高,都在自己了,
為了那個虛幻的目標,期待是光明的未來,
只能沒日沒夜地投入,因為這裡多的是狀元,跟你一樣在打拼。

老實講,這種無形的壓力比任何時期都來的大,
能走多遠沒人可以保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年紀在增長,真正成家立業還能等多久?

我跟蔡博沒有小孩,兩個人好打發,
目標只是補強土博學歷,讓路子寬廣一點,
下一份工作可以多賺點錢,忍一忍日子也就過了,
但是好多朋友我真的很佩服,有攜家帶眷的、美國名校畢業,
真的是有理想,想要好好做研究,
所以他們帶著一家一起蹲著,期待著有自己實驗室的一天。

和蔡博的飄泊人生其實還算幸運,
在哈佛的美麗糖衣包裹下,進入了第四年,
今年起換了個撒上糖粉的職稱:Instructor(類似台灣的講師),
但換湯不換藥,連薪水也沒加幾塊錢。
迎來了2015,心境上也更焦急、徬徨,
在冰天雪地裡(今天晚上會到-20度…)很抖的迎接新的一年,
咬著牙,繼續漂泊人生,
希望,超級希望,今年可以跟大家報告我們終於跳到下一個地方,開啟新生活!

by Lan-Ti W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