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未來是否可以慢性思覺失調症個案進行電腦化認知測驗之反應性驗證,找到了以下這篇文獻:
Do nega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change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data
根據這篇論文的結論,只要規律服藥,理論上,慢性思覺失調症個案的負性症狀會隨著時間減少,效應值小至大都有。(當然還是會有個案沒有變化,或者有惡化的情況)。最短的時間間隔是12週(3個月)。
這樣的文獻應該可以支持C-DVT/T-SDMT的反應性驗證。
因為文獻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持續性注意力(C-DVT所評量的注意力)會受到負性症狀影響。
同時,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執行功能也會受到負性症狀影響,而T-SDMT所評量之轉換注意力與執行功能有關。
因此,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個案的負性症狀消退,他們在C-DVT和T-SDMT的分數應該會改變。
研究設計:
從慢性入院開始收集個案的CGI-S-N, PANSS-N(負性症狀嚴重度), C-DVT, T-SDMT
每二週收案一次(當作規律之評量),一直收到出院為止(健保規定:3個月)。出院時再評CGI-I-N(負性症狀嚴重度改變程度)
*因為有文獻支持,所以,先以3個月為反應性驗證的時間間隔。
改變指標:
1. CGI-S-N進步/退步1個response category(如:進步之狀況:負性症狀的嚴重度由moderate到mild,或由severe到moderate;退步之狀況:負性症狀的嚴重度由mild到moderate,或由moderate到severe)
*因為每二週收案一次,我們可依據每二週負性症狀之變化,再決定檢驗幾種不同間隔時間之反應性,如:6週/8週/12週。
註:6週和8週的反應性檢驗都有文獻支持。
註:6週和8週的反應性檢驗都有文獻支持。
或
2. 出院時,CGI-I-N為1(極大改善)或2(大幅改善)
反應性檢驗方法:
For 進步的個案:
For 進步的個案:
1. 內在反應性:
(1) ES=(CGI-S-N進步1個response category之個案C-DVT/T-SDMT的平均改變分數)-(CGI-S-N沒有改變之個案C-DVT/T-SDMT的平均改變分數)/CGI-S-N沒有改變之個案C-DVT/T-SDMT平均改變分數的標準差
或
(2)ES=(CGI-I-N 1或2分之個案C-DVT/T-SDMT的平均改變分數)-(CGI-I-N 0分之個案C-DVT/T-SDMT的平均改變分數)/CGI-S-N 0分個案C-DVT/T-SDMT平均改變分數的標準差
For 退步的個案:
For 退步的個案:
ES=(CGI-S-N退步1個response category之個案C-DVT/T-SDMT的平均改變分數)-(CGI-S-N沒有改變之個案C-DVT/T-SDMT的平均改變分數)/CGI-S-N沒有改變之個案C-DVT/T-SDMT平均改變分數的標準差
*這個ES公式跟我們平常常用的公式有點不同,主要是因為psychi個案的特質,並非所有個案都會有變化
2. 外在反應性:
檢驗個案C-DVT/T-SDMT改變分數與其PANSS-N(負性症狀分量表)改變分數之相關係數
參考文獻:
Nasrallah, H., Morosini, P.,
& Gagnon, D. D. (2008).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ability to detect change
of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Res, 161(2),
213-224. doi: 10.1016/j.psychres.2007.11.012
我建議先找 10~20 可能的個案,觀察3個月,就可知端倪。
回覆刪除我想慢性症狀即使持續服藥,也不可能【一直】減少的
我們若未抓到 最佳時機 (減少負性症狀的高峰期),我想難以驗證反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