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C-SDMT論文修改重點及困難(20140731-renew 2)

修改重點:
1. 更改題目及研究目的。
題目改為: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ized 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 to Reduce Practice Effect and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for Assessing Alternating Att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
研究目的改為:To develop a computerized 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 (C-SDMT)a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practice effect and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of the C-SDMT  was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original SDMT when assessing alternating att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
2. Introduction:
(1)  增加中風病患罹患注意力缺失的比例。
(2)  注意力缺失影響ADL為較主要的論述,須先提及,再提及QoL,或者二者合併陳述。
(3)  SDMT優點的陳述:第三點改成cuture free(因為內容只有符號及數字)。原本對於「本研究使用口語版本SDMT」的原因陳述將放於"measure"處,原因為:若使用手寫版本,中風個案可能使用非慣用側的健側手進行測驗,因此影響其交替性注意力的能力表現。
(4) 縮短心理計量特性的介紹(主要介紹隨機測量誤差及練習效應)與SDMT的缺點一併撰寫。
(5) SDMT的缺點陳述:有練習效應且隨機測量誤差大(MDC%=26.9%)(間隔一週)。
撰寫困難處:本研究是間隔二週的研究,隨機測量誤差的結果為:SDMT=32.8% vs. C-SDMT=22.8%。因為本研究C-SDMT的隨機測量誤差也不小(>20%),所以在提及SDMT有隨機測量誤差較大的缺點時,有點尷尬。除非將MDC%<25%視為可接受之隨機測量誤差(因為過去SDMT的隨機測量誤差是26.9%,本研究C-SDMT的隨機測量誤差是22.8%)。
* 不一定要設定標準(標準為主觀的判斷),因MDC%為相對的數據,若有二個評估工具可比較,則可凸顯誰優誰劣。另外,因為再測間隔時間不一樣,間隔二週的隨機測量誤差仍小於間隔一週的隨機測量誤差,故可凸顯新發展工具的優勢。
(6) 增加為何電腦化SDMT可降低SDMT練習效應及隨機測量誤差的敘述。
3. Results:
(1)Phase 1的結果有太多像是測驗發展的過程,會將這些部分移至Methods,只留下C-SDMT的測驗內容敘述。
4. Discussion:
(1) 對於結果增加臨床或學術意義的描述。
(2) 凸顯隨機測量誤差:SDMT=32.8% vs. C-SDMT=22.8%的差距,並說明此差距之意義。
(3) 對於增加練習時間的討論須引用文獻,並建議未來須有更多研究作為佐證(如此是否可補足缺乏實證的部份?)
* 此部份的論述應刪除,因如此則顯出目前所發展的新工具為過渡版本(仍須再修改)。
(4) 增加討論的深度。
(5) 須再思考更適當之研究限制。

1 則留言:

  1. 宜凸顯【SDMT=32.8% vs. C-SDMT=22.8%】之差距,並說明此差距之意義。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