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上了台北市OT公會所開的praxis與DCD的課程。
過去自己的研究主題是這個題目,
那時(9年前)台灣學術/臨床對於這個研究議題似乎沒興趣,
但如今現場人山人海! 我想這是要推廣的,應該是研究帶動臨床!
我覺得臨床其實是很需要認知評估方面的資訊,不管哪個領域。
因為我們的個案其實都有認知功能上的問題,
但是目前臨床上對於認知評估工具的需求
或許只要會使用,會算分數,可以寫出paper work即可,
但如何把評估出來的結果運用到治療介入,這中間其實有gap。
基本上 ,如果我們對評估的"construct"是了解的,
也就是我們了解其背後的理論模式,
那麼評估和介入就能一致了。
如: praxis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ideation, planning, execution
評估工具的設計就以這個為主軸,
去找出個案那一部分出了問題,
再針對其問題設計治療活動給予介入。
就像SIPT的認證課程,
一開始先要了解SI的理論,
之後才學如何使用評估工具和練習施測。
我想,未來自己在發展認知評估工具的這條路上,應該要多花時間在熟悉理論模式。
理論 >> 評估工具發展 >> 驗證理論 >> 修改理論/評估工具 >> 驗證理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