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roduction:Predictive validity的描述與第一段的內容不連貫, 需要前後呼應!
2. Results:確認如何比較HBSF和PASS的internal responsiveness (effect size/SRM),兩者的差異是否顯著?
3. Discussion:
(1) 目前的內容偏向兩者評估工具的比較,不能突顯題目(HBSF為主軸),需改變寫法,先提HBSF的結果,再補充PASS的結果。
(2) relative responsiveness的段落不是本篇論文的重點,因為如此的探討還是較偏向兩個評估工具的反應性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